0%

优质商品的本质只有"高性价比"

薛教授在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中指出,衡量商品优质与否的标准有二

性价比匀质

客观的性价比

薛教授从生产者角度为性价比赋予了一个解释:

  1. 当生产者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,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时候。
  2. 生产者增加的成本最终会在商品价格上转嫁给消费者。

通俗的讲,生产者倾向于多投入成本来提高商品质量,并以此获得超过更高的售价,且售价增量大于成本增量。而能不能获得这个售价取决于消费者愿不愿意支付,以获得由商品质量提高带来效用。因此:

  1. 只关注提高质量,而不考虑价格,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都无法接受,那么它并不优质。
  2. 只关注降低价格,而其实只需要通过少量的成本就能大幅提升商品质量,这种商品也不是优质商品。

性价比还有主观因素

至此,薛教授谈论了性价比的客观因素。之所以称之为客观,是因为上述内容讨论的是消费者群体需求,商品的市场价值是可以衡量估算的。生产者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数据来提高性价比,生产优质商品。

其实,性价比还存在着主观因素。不同消费者个体的偏好决定了其获得的边际效用,既然边际效用是主观的,性价比也就拥有了主观属性————不同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性价比判断是不一样的。

匀质并不是标准

薛教授提出的衡量商品优质与否的另一个标准是匀质,即商品质量稳定,不会浮动特别大。

比如,如果一个饭店的菜每次吃都是同样的味道,同样的品质。那么这个菜,或这个饭店就显得优质。

从这个例子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看来,确实如此。但我却不以为然,难道非匀质的商品就不优质了么?

举个极端的例子,赌石。我们知道“赌石”是极其不匀质的商品,买来的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翡翠,也可能是一文不值的石头。那么我们可以说“赌石”就不是优质商品么?我觉得不能这么武断,那么匀质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判断标准。

反观问题,个人觉得本质是购买非匀质的商品存在着一种成本叫“风险成本”,商品越不匀质风险成本越高。而风险成本作为成本的一部分,归根到底还是反映在性价比的判断上,并以此来衡量商品是否优质。